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功效成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功效成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的疗效源于“四气五味”还是“有效成分”?
谢邀,关于中药疗效源于四气五味还是有效成份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两者皆有,但四气五味方面更多一些,原因如下:
一、四气五味是中医药治病最早也是最基础的依据,直至今天也是中医药治病的主要指导。内经言“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天人相应,中药取自天地之气味通于人,人们得病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自然界的寒暑剧变和社会环境的恶劣影响,打破了体内平衡,从而引发人体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身体不适。中药是怎么治病的呢,就是是通过四气五味,平衡人体阴阳不足。
举个实例:曾经有一个亲戚,因生气而晕厥,医院两次进ICU,医生多次通知转院,后来根据辩证为肝气上逆晕厥,开了镇肝熄风汤,五剂后再未复发。镇肝熄风汤主要成分是生白芍、天冬、玄参、茵陈、甘草、川楝子、麦芽、龟板、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牛膝,主治气血上逆头部(气的上升运动太强)而引起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以及中风手足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等症。这个方子用大量重坠药物,如龟板、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使整个药方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沉降效果,加入了牛膝引诸药下行,更增强了镇肝熄风汤的沉降效果,从而可以迅速改善气血上升过度而引起的诸般疾病。组方依据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二、研究药物有效成份,是现代人使用科学手段探寻中药治病机理的一种方法,但目前为止仅限于单味药的研究,对于组方以后研究的较少,而对组方后进去人体产生的反应和机理更少,这也是此种方法落后于四气五味的原因,但总还是有一些,同样举个例子:如麻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体外实验,麻黄发汗原因是有麻黄挥发油的存在,同时,挥发油又可抑制多种细菌和流感病毒,单味药用于发热病人却无发汗作用,但用于麻黄汤组方可以发汗,这里又无法否认麻黄的成份作用。
当然,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好的理论或学说来给以更好的解释,这需要同仁们共同努力。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望能有抛砖引玉之用,得中医前辈正解。
四气五味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做体内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是说明药物作用和应用的理论,在某种病理情况下,根据这种理论应用中药就有效,是使用自然药物的宝贵财富。有效成分是体外实验的分析,是不是在真正病理情况下,在体内经过一些列代谢后作用如何,就有局限,打个比喻,碳水化合物,是糖类,在体内可代谢为脂肪,肉类,在体内代谢后可转化为糖类,中药应该在特定情况下对身体的影响。四气五味理论更接近真实世界的研究,当然四气五味还要不断发展和丰富。
以病家和国学继承者身份回答。
考虑四气五味,用普通话说,是从系统论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考虑问题,重在用团队组合解决敌人!如同谙熟兵法的将帅,可以步步设防,可以围而不攻,可以围三阙一,可以强弱互补,可以衔尾追击……,可以尽情想象!
考虑有效成分,是从个体论角度考虑问题,如同下级军官,用我方特种兵对付敌方特种兵!基本上属于简单的战争思维模式,经常硬拼硬打。
中药材也就是天然本草
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
天然本草的有效性
来源于天然本草中的一组有效成分
並非单一成分
而且成分与成分会有相互拮抗力。
绝大数萃取得到的某一种物质的成分
都会失去原来天然本草的真正药物价值
而沦为化学药物的基药。
注:(天然本草的拮抗力就是:一味本草中有一组或几组相对立的成分,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对立产生的力。)
中药治病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用中药治病是取其中药材的偏性一来达到纠偏。若治寒性病,则取热性药,简言之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者是用阳药治阴病,用阴药治阳病。所谓阳药,即轻,浮,温,燥类,阴药即重,沉,寒凉类。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治未病是一大特色,它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预防,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观点,认为病已经发生才去治疗,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拉才去铸造兵器一样,为时一晚了,黄帝内经所说不治一病治未病,不治一乱治未乱,防重于治的思想阐述很精辟,治未病的涵意就是防役杜渐早诊治,注重治病更注重治人,西医要强调治疗仪器,化验查病,中医强调治疗种种病状的人,对于中医来说有些人有种种不适的症状烦脑痛苦,当然不是健康人,西医的化验仪器查不出病耒,而中医的闻问切舌象脉象就知道什么病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人际相关并按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要求通过四诊去寻脏找腑功能失调的外在病象从外门人治然后针对病机辨证施治
中药治病依靠的是每味中药的偏性,以偏纠偏,最终达到人体动态平衡,也就是常说的阴平阳秘的状态。
何为中药偏性?那必须先知道中药的药性,也就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四气指的是中药具有的寒、热、温、凉的性质,寒、凉同性,只是程度不同,此类中药治疗热症,也就是经典中常说的“疗热以寒”;同样温、热同性,程度不同,此类中药常用来治疗寒证。临床是常有假热真寒、假寒真热的病,但总的理论不会变,以热疗寒、以寒治热。
五味是指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各有其功,对于某味中药来说,有些是其实际的滋味,有些是在长期应用中因此有此功用,而将其归入某味。
升降浮沉是表现中药的作用趋向的,象麻黄发汗,作用趋向是向上向外的;大黄泻下,作用趋向是向下的;
归经就如现在西医常说的靶向治疗,也就是说这个药对肺有特效,那个药对肝作用好;
毒性过去是对中药的一个统称,每味中药都有偏性,其偏性就是毒性。
我认为中药的成分,与中药的功效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具有唯一性。象黄芩中的黄芩苷及黄芩苷元药理研究是其抗菌成份,而黄芩中的枯芩黄芩苷及苷元含量较低,但其对心、肺上焦热证效付佳。石膏成分是二水硫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2.08克/升,10克石膏理论上10克就饱和,但临床上用10克与120克之间的疗效差别很大,特别是与知母配伍后更是如此。因此中药不能唯成分论。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功效成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功效成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