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教授痛斥北大留学生出国之后拒绝回国这是一种耻辱
“去了不回来,是你们北大的耻辱!”在北大演讲时,一学生问艾跃进:“你们南开大学每年才有几个留学生?”面对如此挑衅,艾跃进一句话对的让众人拍手叫好。艾跃进,生于1958年,籍贯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他在教师事业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已经从事这个行业多年。因其卓越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多项奖项,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在军事研究领域,艾跃进独具见解,他亲自创建了南开大学的军事科,并常被邀请到各地演讲。他的演讲风格深入浅出,理论独特而有趣,因此深受许多学生的喜爱。在一次学校演讲中,艾跃进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演讲时的经历。当他到达北大的演讲场地时,他眼前的大厅座无虚席,每位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整个氛围充满热烈,这令他备受感动。演讲进行得非常顺利,同学们积极回应艾跃进老师的问题,现场和谐融洽。然而,接近演讲尾声时,一位同学站起来提问:“您是否知道,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北大占了多少,南开又有多少?”艾跃进教授听出了这位学生的意思,当时许多大学都很在意排名,各自的学生更是谁也不服谁,所以还是比较平静。“这个我不知道,但应该没有你们北大多吧”。而听到艾跃进教授这样说,那位学生像是赢得胜利般,脸上愈加得意。“是,北大的留学生是很多,那回来的又有多少呢?”“应该不多。”“出去的留学生都不回来,这就是你北大的耻辱。”“你们都走了!一旦离开就不再回来,如果老一辈的海归不回来,中国还能拥有两弹一星吗?”有学生试图反驳,说国内环境不好,物质条件也一般。艾跃进教授反问道:那在五六十年代还不好的时候呢?你向往的是西方的物质生活,你只是不愿意为贫穷的国家做出贡献,直接承认就好,为什么还要找那么多借口?在那个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某些公知的大力宣传的影响。我们国家的人民对于外国这个身份过于阿谀奉承:很多学生觉得留学就高人一等,不少企业也是会优先给留学生待业机会。底下有学生大声反驳艾跃进教授的回答:“我们选择出国,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工作环境实在太差了,无法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定居在国外的原因。”教授听到这句话更加愤怒,直接大声怒斥道:“过去的日子比现在要艰难得多,我们什么都没有,但仍有很多科学家选择放弃国外的美好生活,回到他们的家乡,为国家做贡献。你们为什么不能回来呢?”这番质问使得许多学生脸色通红,再也没有人敢出声反驳,大家纷纷低下了头。随着艾跃进教授分享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网友们激烈的讨论。正是因为这一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留学生回国的情况。他们发现,虽然有很多清华北大的海外留学生,但绝大多数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回到祖国。在那个时代,中国一直在稳步前进,但人民的自信心并没有完全培养起来。我们常常觉得西方是理想的典范,这部分是由于所谓的“公知”传达了片面的信息,掩盖了西方的阴暗面。我们只看到那里美丽的花朵绽放,却从未目睹过隐藏的尸骨。然而,正因为有像艾跃进教授这样的人站在舆论的前沿,揭开了公知对西方的掩盖,向年轻一代传递了为何要自信、我们何以自信的理念。他进行过多次演讲和评论,有些观点相当激进,引发了年轻人的热血,同时也招致了批评。但他毕生致力于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对祖国的信仰。现在回顾艾跃进教授的那些观点,虽然不能认为他完全正确,但不可否认他怀有一颗为国家、为人民燃烧的赤诚之心。在会议上,艾跃进教授的演讲引起了一小部分人的激烈反应,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是一位真正为国家发展着想的教育家,值得我们尊重。不幸的是,艾跃进教授因癌症去世,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关注着国家前进的道路,并亲眼见证了自己几名学生的入党仪式。
为什么艾跃进教授的《南开讲座》如此火爆
因为艾老师点破了所谓公知的真面目。
南开教授艾跃进当年去北大演讲时,一位北大学生骄傲的问他:“老师,我们北大大概有1/10的学生在美国留学,你们南开有多少?”
艾跃进笑道:“我们南开肯定没你们多了,请问你们回来了多少?”
那学生傻眼了,回答说:“哎呀,不好意思,回来的不多。”
艾跃进道:“那就是你北大的耻辱,都走了,都给别人服务去了。那老一代海归要都不回来,中国能有两弹一星吗?”
用艾老师自己的原话点评:
别扯什么物质条件不行,什么人际关系紧张,物质条件不行还能比五六十年代差吗?你向往的是西方物质条件,你不愿意在一个贫困的祖国为自己国家做贡献,你就明说,还找别的借口干嘛。
这几年真是从国外回来的除极少数爱国者之外,那大部分不都是混不下去才回来的吗...当然了出去转一圈也好,涨涨世面也不是坏事,别太那么高。
艾跃进个人简介
艾跃进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后在校团委工作,后组建军事研究小组,开设课程。生前曾任南开大学教授。
全国著名演讲家,口才艺术、社交礼仪专家;领袖学、成功学、军事学专家;国际问题和形势政策专家;中华规范婚礼创始人;
著名策划人、主持人,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多次接受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媒体的采访,担任天津电视台四个栏目的嘉宾,被媒体评为“魅力教授”、“最受欢迎教授”。
每年在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举办上百场讲座和演讲,现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曾担任天津市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国防教育协会理事,天津市台湾问题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婚庆协会总顾问,天津市博士达教育咨询公司首席专家,天津市水上勇敢者冬泳俱乐部秘书长,南开大学演讲团团长兼艺术总监。
曾扬言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如今过得怎样?
无论在什么时代,在哪个国家,都存在着一些崇洋媚外的人,他们一味地追求外国的“自由”,而忽略了国内的发展。在前几年就有一位在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毕业晚会上这样说到:
“五年前,我乘坐中国的飞机抵达美国。在踏出达拉斯机场航站楼的那一刻,我就赶紧把我先前在中国准备好的五张口罩里取出一张戴上,但当我呼吸到美国的第一口空气后,我摘下了口罩。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甜美,显得格外地奢侈。”
在中国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每年中国都会有许多留学生出国留学,有一些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但是也有一些人被国外的“自由、民主、清新甜美的空气”所吸引,投入外国的怀抱,曾经就有一位北大的高材生,宁愿在外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到国内。
01
这位北大高材生就是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母亲是公务员,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家庭出生,张益唐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张益唐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在其九岁时就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在其十五岁时,张益唐跟随母亲被下放到了农场,几年之后,回到北京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1977年,高考恢复,张益唐在经过几个月的系统复习之后,在1978年参加高考,从百万人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顶尖大学——北京大学,并进入数学系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师从潘承彪教授,继续在北大深造。1985年成功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北大校长丁石孙的推荐之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赴美留学,在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师从台湾代数专家莫宗坚,1992年从该校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02
张益唐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本该前途似锦,但是在此之前张益唐的博士论文却出了问题。张益唐在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导师莫宗坚的一些理论,但是这些理论还未得到证实,因此在论文推出之后,被发现其理论是错误的,因此张益唐的论文没有通过,数年来的努力都白费了,直到张益唐37岁时,才拿到博士学位。
或许是在张益唐论文的影响之下,莫宗坚的一篇新论文也遭到否定,由此可见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在张益唐毕业之后,导师并没有给张益唐写推荐信。
在莫宗坚的影响之下,张益唐找不到如意的工作,迫于生计,最后只得选择在饭店刷盘子、打零工。当时十分欣赏他的丁石孙校长知道张益唐的境遇之后,邀请他回北大教书,但是他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北大任教。
03
就这样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之后,在1999年,张益唐偶遇校友,并帮助校友解决网络设计问题,为了感谢张益唐的帮助,校友给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了一份讲师的工作,张益唐也在学校中一边授课,一边进行着数论的研究。在其58岁时,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素数的有界距离》,让自己再次进入数学界。2014年他因为对数学的诸多成就,获得了弗兰克·奈尔森·科尔数论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但是在美国普渡大学颁予张益唐“杰出校友”的时候,他却说道:
“我大概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 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
在2016年还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而关于张益唐拒绝回国的原因,有人说他“崇洋媚外”,也有人说他不愿为母校抹黑,想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后来张益唐对这件事,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拒绝回国的原因:
因为当时祖国并没有太多的物质支撑,与他学术相同的数学家亦是少之又少。
清华北大留学生回国比例
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发言时表示:“大学不能脱离她所在的土壤而发展,大学是国家的大学。”
同时指出:“据统计,过去1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占比约14.2%,其中超过65%的毕业生到世界排名前50位大学深造。
清华校友总会的“清华人”小程序注册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4月,2002-2011级出国(境)清华校友中已有超半数回国工作,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没有提及2011年之后的数据,很可能是因为2011年之后留学的学生很多还在学习之中,并未毕业)
这里就以清华大学的留学生数据为例:近十年来清华大学总体的留学比例一般在10-15%之间,本科生留学比例较高,最高的年份在30%左右,最低的六分在15%左右,研究生和博士生留学比例较低,一般保持在5%-10%之间。而回国率也是逐年增加,就如清华大学校长所说,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学成之后回国。
北大副教授:公派留学生90%能按期回国
《北大副教授:公派留学生90%能按期回国》由08月24日报道。
人民网讯 受访嘉宾:
王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
王洪才:中国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
施晓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问:据了解,2012年国家计划公派出国的人数为1.6万人,而到2015年将达2.5万人。国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决定增加公派留学人数的?
施晓光:留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选派优秀科技和人文学者到世界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进修学习。这些人留学结束后,90%以上的人都按期回国服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洪才:国家对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度重视。为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战略到集约化发展战略的转变,必须从提升核心竞争力出发,而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国内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在此情况下,大量派遣留学生是快速弥补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捷径。基于这样的现实和动机,国家增加了公派留学生的数量。另外,经济发展也为大量派遣留学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问:国家增加公派留学的人数,对国家的建设及教育体制的变革有何意义?对有意愿申请出国留学的学子来说,又有何意义?
王洪才:派遣留学生仍然是权宜之计,要真正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还必须立足于我国自己的高校。而让我国高校自己摸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比较困难。在此情况下,大量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并出任大学教师,可以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带回来,从而推进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施晓光:国家增加公派留学人数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家教育经费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成为留学教育最大的输出国。在未来,我国自费留学人数仍将增加,相应地公派人数也会增加,所以从1.6万人增加到2.5万人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王烽:9000人是一个不小的增幅。这是所有有志出国留学的学子的福音,因为他们将有更多被公派出国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不太富裕的学子来说,更是给了他们更多圆梦的可能。
问:我们注意到,目前国家公派留学的资助项目比较偏向理工科,在您看来为什么会这样?在接下来增加公派留学生专业及项目的选择时,是否应该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人数?
王烽:我个人认为,国家拿出经费来资助出国留学,是从国家人才战略出发考虑的。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等重点领域、主战场的需求,有计划地派出留学生,这超出文科、理科的概念理解。当然,文科也存在这样一些领域,随着派出总量的增加,文科人数也会随之增加。
王洪才:偏重理工科有现实的考虑,也有制度的考虑。从现实的角度说,理工科学习更容易见效,而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复杂,学习不易见效。从制度方面说,自然科学受体制影响比较小。
未来必然要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留学生的派遣力度。因为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理工科人才,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而且社会越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就越强烈。
问:在日后国家公派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王洪才:目前国家在公派留学方面还存在重形式审查轻实质审查、重派出不重管理的情况,这影响到派出的实际效果。比如出国外语培训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可以考虑取消。
王烽:公派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管理和服务难度的增加。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要从战略高度谋划出国留学生的选拔、管理和服务工作。(人民日报海外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